Category: Case Study

[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] 喜令護手有限公司–為中風人士提供個人化護手服務

[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] 喜令護手有限公司–為中風人士提供個人化護手服務

Read More
HK01

HK01 中大X護理│教授創社企「喜令護手」為中風人士重拾「手」護尊嚴

HK01 中大X護理│教授創社企「喜令護手」為中風人士重拾「手」護尊嚴 中風復康的路漫長而艱辛,當社會大眾的目光都聚焦於中風人士能否重新站立、行走時,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緊握的拳頭,原來也影響著生活以至心理的一點一滴。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盧海珊,在多年的研究與家訪中,被一位女士在中風後無法修剪指甲而失去「扮靚」樂趣的失落所觸動,決心將學術知識轉化為一雙雙溫暖的手。 獲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(S-KPF)支持,盧教授於2024年創立了社企「喜令護手」,不僅為中風人士提供專業且可負擔的手部護理,更開創性地培訓一群「金齡婦女」成為護理員,為她們開啟事業第二春,也為中風人士帶來功能與心靈的雙重療癒。 家訪揭隱形缺口 中風復康豈止學走路? 「喜令護手」的成立始於盧海珊副教授的博士研究。她過去一直專注於中風人士的社區自我管理,研究成果更曾發表於《Stroke》等國際頂尖期刊。在深入社區進行家訪紀錄的過程中,她察覺到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服務缺口——手部護理。 盧教授在家訪時發現,許多中風人士因手部痙攣,連張開手掌、修剪指甲等基本日常自理都難以完成。「一次家訪中,我發現一位中風後康復中的女士,只在手指尾的指甲上塗上指甲油,細問後女士表示她在中風前喜歡扮靚,所以即使中風後,因手部問題難以再把所有指甲塗上指甲油,只塗一隻仍依然開心。」這讓盧教授意識到,手部護理絕非小事,它直接關乎中風人士的尊嚴、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,而且手部功能對中風人士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,影響穿衣、進食、個人衛生等各個方面。 她觀察到,本地市場上的中風護理服務多集中於復康鍛鍊上,專注於手部護理的服務寥寥無幾,所以促使「喜令護手」的誕生。而「喜令護手」提供的服務,並非單純的按摩,而是結合了專業護理、按摩、上肢復康和自我管理訓練的綜合方案。 中大基金支持「落地」 知識轉移化為溫暖之手 2024年,「喜令護手」成功獲得中大S-KPF的資金支持,這筆關鍵資金成為項目「落地」的引擎。 盧教授分享:「這筆資金讓我們能將研究成果,真正應用到服務開發上。」資金主要用於三大範疇:首先是服務開發,團隊根據實證研究,設計出結合專業手部護理、按摩、上肢復康和自我管理訓練的系統性服務,確保服務的科學性與成效。其次是人才培訓,資金支持團隊招募並培訓「金齡婦女」,開發出一套包含理論、實操和模擬考試的完整課程。最後是服務推廣,團隊利用資金建立網站和Facebook、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,打破地域限制,讓更多有需要的人認識並接觸到她們的服務。 「金齡」婦女再出發 變身護理天使展現獨特優勢 「喜令護手」的另一大創新特點,是積極運用和發揮「金齡婦女」的潛力。盧教授在過往的社區項目中,早已認識到這群50歲以上女性的優勢。她們的人生閱歷、耐性和同理心,正是中風人士最需要的撫慰。 盧教授指出,中風人士在復康過程中極需情感支持,而金齡婦女的特質恰好能滿足這一點。首先,她們豐富的人生閱歷,使其更能理解中風人士在病痛中的情感起伏,懂得如何用溫和的方式溝通,從而建立深厚的信任關係。其次,她們天生的細心與耐心,在處理手部痙攣這種需要極高專注度的工作時,表現得尤為出色。更重要的是,她們當中約六至七成曾有照顧家中長者或病患的經驗,這份無可取代的實戰背景,讓她們能更快地掌握專業技巧,投入服務。 這個服務模式不僅為中風人士帶來更貼心的護理,也為金齡婦女提供了一個實現自我價值、重投社會的平台。   圖為「喜令護手」的復康訓練及手部按摩的工具。   「喜令護手」為金齡婦女提供培訓,她們需要通過考試才可正式為中風人士服務。   「感覺手部重新存在」中風人士重拾自信與生活品質 「喜令護手」自試驗階段至今成立一年,已為超過20位中風人士提供服務,並獲得積極的回饋。盧教授分享一位接受服務的女士表示,護理後手部感覺更靈活,生活品質得到提升,重拾自信。「感覺手部重新存在!」另一位男士亦在接受服務後,感受到手部肌肉明顯放鬆,疼痛減少,改善睡眠質素,對復康進度充滿希望。   盧教授欣慰地表示,「喜令護手」手部護理的參與者維持著百分之百的出席紀錄。她認為,這個數據有力地反映了服務的實效性與吸引力,證明護理計劃的設計成功地激發了中風人士的復康動機,並為他們帶來了實質的幫助。   學者創業挑戰與未來展望 從學者轉身為社企創辦人,盧教授坦言挑戰重重。她笑言:「要寫商業計劃書、預測收支平衡,真的是由零學起。」從初期摸索營運模式、欠缺宣傳渠道,以及招募學員時如何建立她們的信心,都是團隊必須跨越的難關。 「做知識轉移,真的要保持開放的心態。」盧教授感恩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(ORKTS)提供的各類工作坊,讓她學習到寶貴的知識轉移和商業知識。未來,「喜令護手」將計劃擴大服務規模,通過參與展覽、與社區中心合作等方式,提升服務的覆蓋範圍,讓更多中風人士受惠。 「中銀人壽第十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2025」將於2025年7月31日至8月2日舉行。屆時「喜令護手」(H09展位)亦會展示其研究落地成果,推廣中風復康手部護理。歡迎蒞臨探索創新的護理服務。 原文網址: 中大X護理│教授創社企「喜令護手」 為中風人士重拾「手」護尊嚴 |

Read More

香港中文大學創博館訪問

香港中文大學創博館訪問 佛羅倫斯·南丁格爾(Florence Nightingale)的故事鼓舞了一代代白衣天使。國際護士理事會(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)將她的誕辰日5月12日設為國際護士節。2024年國際護士節的主題為「有護士才有未來,護理創造經濟實力」(Our Nurses. Our Future. The economic power of care.)。今年的專刊報告特別提及對護理領域每$1的投資,能帶來$2至$4的經濟回報。護士主導的家訪項目(nurse-led home visits)能有效改善弱勢群體的健康與經濟獨立能力,進而解決健康不平等(health disparities)問題,實現扶貧(alleviation of poverty)的長遠效益。 山城有愛。卅載光輝,本港首創護理學院培育了一代代專業的護士,精益求精,充實並創新護理服務。本期Cubic Zine聚焦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盧海珊(Professor Suzanne Lo)與她創立的社企「喜令護手有限公司」及其「風中愛手護」計劃。溫文爾雅、身形纖瘦的她,為了病人福祉,在炎炎夏日,獨自拖著行李箱,帶著復康工具,四出家訪探望中風人士;為了創業夢想,即使身為兩幼孩之母,仍咬緊牙關,平衡兼顧營運社企、研究教學和照顧家庭的「不可能三角」。讓我們走進Suzanne的創業夢,了解她們的社企與計劃如何為中風人士提供手部護理服務,在漫長的復康路上,為他們帶來溫暖。 一顆心,一雙手,一個創業夢 「雖然我是讀護理出身,但其實我也有一個創業夢。我很想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公司,注入自己的想法,可以自由彈性地處理當中的業務,既服務社會,又可持續營運。」 出身於普通家庭的Suzanne自幼立志成為一名護士:「小時候,大家寫我的志願都是老師、護士等等。我從小就寫:『我想成為一位護士』。小學時,聽到南丁格爾的故事,覺得她非常偉大,可以幫助很多人。後來在中學時,我到大學參觀,見到護理學系的學生在示範打針,激發了我的興趣。所以一直將這個志願放在心中,直到大學選科時,我就選擇了中大護理學系,之後完成臨牀老人學理學碩士,並回到中大工作,後來獲得機會於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繼續完成哲學博士。」 在中大工作期間,Suzanne很幸運獲得恩師周柏珍教授 ( Professor Janita CHAU )

Read More